未来10年化肥消费量预计下降20%-30%,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9-11-18 16:19:45
来源:农财网农化宝典
“未来10年化肥消费量下降20%-30%,复合化率不断提升,目前约40%,未来10年可达50%。”11月15日,中国化肥信息中心主任陈丽在“第二十届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暨2019中国磷复肥工业展览会”主论坛上表示,化肥产业接下来的主要趋势是氮肥、磷肥将逐渐实现供需平衡,钾肥需适量进口,高效新型肥料(特种肥)前景看好。
化肥与新型肥料:此消彼长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化肥产量和施用量达到历史峰值,随后产销量逐年下降。2014年-2018年,全国化肥产量年平均下降2.9%。陈丽表示,2019年到2023年,化肥产量还将以0.9%的速度下降,预计到2023年,总产量约为5840万吨(折纯)。
陈丽:近年来新型肥料增长迅速
化肥减量的大趋势下,新型肥料是企业未来转型升级、突围的有力抓手,也是增加竞争力的解决方案。目前,国内化肥总体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竞争压力和环保压力促使肥料产品不断创新升级,能够提升养分利用率、环保性能好的新型肥料受到青睐。陈丽认为,未来5年中国新型肥料将以1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增长,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生物刺激剂等产品将是增速较快的领域。
会议现场,陈丽给出了未来5年上述三类新型肥料产量的预测数据:
1.生物刺激剂:年均增长率17%,2023年产量580万吨
2.生物有机肥:年均增长率13%,2023年产量1250万吨
3.土壤调理剂:年均增长率12%,2023年产量720万吨
4.增值肥料:年均增长率11%,2023年产量300万吨
新型肥料方向:生态环保解决土壤问题
当下,我国农业进入绿色发展阶段,由过去的数量生产转向提质增效,追求更高质量和高效益收益,这对肥料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会上,在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常务副主任商照聪给出了一组数据,让现场参会企业代表一阵唏嘘:虽然现在农产品外观越来越光鲜,品种越来越丰富随着,但西方科学家对比1939年和1991年数据发现,植物中矿物质含量平均下降了22%。日本的研究数据也指出,三十年前菠菜的铁含量是过去的2倍。
“从营养学和预防疾病的角度来说,这个数据意味着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越来越少,这是不可忽视的隐形饥饿现象。”商照聪指出,不合理施肥加上土壤缺少中微量元素补充,土壤供给植物的矿物质大量减少,导致植物/动物体内缺乏矿物元素,进而造成人类食物中缺乏矿物元素,传导至人体,则表现为营养元素在体内储备量下降,带来慢性疾病。
对此,他建议,未来农业革新的方向,应以健康为导向,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技术创新方向,提升农业服务能力;而肥料创新的着力点,要从关注粮食产量向植物健康以及人类健康这一定位转变。“这一定位既是学术研究的前沿,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利润增长点。”
“增产是绿色发展的第一要务,绿色发展就要求把投入降下来,把化肥用量降下来,提升养分利用率。”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卫峰同样指出,目前中国作物仅仅实现了产量潜力的54%-82%,进一步增产潜力非常大,需要科学施肥与其他技术密切配合,大力发展增产肥、增收肥和环保肥。
不过,在张卫峰看来,目前的肥料产品还难以满足作物和绿色发展需求。张卫峰举例指出,2008年全国肥料登记产品35132个,仅3%满足土壤作物需求;2013年登记产品增加到64340个,但仅有2%满足土壤作物需求。对此,他提出了面向绿色发展的肥料及养分管理技术的创新思路:从当下的作物专用肥产品,向土壤作物专用肥、生态环保专用肥发展。
复合肥:产品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
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化肥品种之一,复合肥经历过去几年迅猛发展的高光时刻后,现在已经全面进入产能严重过剩而必须进行重新洗牌的阶段。伴随行业的高速发展,复合肥产品高度同质化,中低端产品过度营销现象非常普遍,行业竞争已从低层次的、单一的价格竞争升级为多层次的创新和服务竞争,行业领先者正同时从价格、创新、服务等多个方面挤压同行业生产厂家的生存空间。
新洋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雁峰
行业冷暖转换,居于第一梯队的企业总能早早感知,及时做出改变。新洋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雁峰在会上表示,对标国际一流,持续推进产品创新,是企业的根本出路。
他介绍,新形势下,新洋丰近年有了4大变化,最为明显的则是由董事长挂帅产品创新委员会主任,以产品创新主导服务创新和营销创新,通过产品创新引导市场客户,推动研发国际化。
新洋丰产品创新的方向,则是瞄准5个版块:全营养要素、有机无机结合,开发不同应用场景的水溶肥, 研发轻简化施肥技术(适应劳动力短缺、机械化的趋势),发展特肥肥料(小肥种)满足不同需求。落地的产品则组成两大类产品体系:一是复合肥、液体肥为载体的产品创新,服务作物营养;开发有机/生物类产品、土壤调理剂产品解决土壤健康问题。
磷肥:拓展功能开发新品 大幅提升磷利用率
过去,中国磷肥被生产技术“卡过脖子”。随着“料浆磷铵”技术、“湿法工业磷铵”技术的突破以及装置的国产化、大型化,产业开始突飞猛进。不过,当下磷肥在实际的生产应用中,利用率低是最大的问题。
磷肥产业突破瓶颈核心在于拓展功能开发新品,大幅提升磷利用率。四川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王辛龙认为,未来磷肥的发展方向是开发新产品,满足现代农业对机械化施肥和水肥一体化的要求;拓展肥料功能,大幅提高磷利用率,减少磷沉淀及固定。
技术路径一是发展多元螯合磷铵,湿法制磷酸过程中,尽可能多保留中微量元素,去除杂质;技术路径二是改变磷形态,发展具有优良水溶性、缓释性的聚磷酸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