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0-04-28 22:48:00 来源:原创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中央和各地及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有力平复了疫情对农业生产的短期冲击,春耕春管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流通有序推进。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在全球肆虐,保障全年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事关全局。本文综合媒体各有关观点,拟全面分析新冠疫情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并采取有针对性政策。



一季度我国农业(种植业)增加值

逆势增长3.5%


国家统计局4月17日发布数据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中国一季度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GDP下降6.8%,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均有所下降。不过,相对于第二产业(下降9.6%)和第三产业(下降5.2%),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3.2%,下降幅度较小,其中农业(种植业)增加值逆势增长3.5%,成为一季度经济报告中的一抹亮色。


新冠疫情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小

春耕春播进展顺利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指出:相比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小。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农业生产主要是在田间分散作业,基本不存在复工问题,由于中国官方多次提出不能耽误春耕,针对疫情期间农业生产资料运输遇阻的问题,及时出台各项措施,很快就消除了疫情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第二,当前中国农民经营体系发育逐渐健全也是保持农业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已经形成了众多农民生产专业合作社、几十万个家庭农场,这些组织需要流转土地生产,对于小农户来说可能想不种地就不种地了,但对于家庭农场来说,这一季不生产将面临成本压力以及欠收的巨大损失,新型经营主体相对于小农户还有更强的获取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渠道和金融服务的能力,因此中国新型经营主体的发育对疫情期间农业生产的恢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分析认为,作为粮食的粮食,今年农资供应保障及时有力对春耕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资供应工作,农业农村部、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供销合作总社等部门联合组成“全国春耕农资应急调度保供组”,建立协同配合和应急处置机制,及时解决各地农资保供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形成工作合力。新冠疫情发生后,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作为我国农资流通的主渠道,将春耕农资供应工作作为全系统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全力以赴克服各种困难确保农资供应量足质优价稳,截至4月23日,全系统春耕备耕农资备货量累计达到2792.4万吨,其中化肥2757.5万吨、农药21.0万吨、农膜9.3万吨,全力保障春耕生产需要。


分析认为,虽然疫情给部分地区物资流通带来了一些困难,但总体而言,各地备耕开犁没有出现较大问题,粮食生产情况总体正常。早稻主产区水稻春播已错开疫情管控高峰期,播种总体影响有限。冬小麦主产区受疫情影响不大,且多为开放、通风较好的空间,基本没有影响春季田间管理。玉米、大豆主要集中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由于主产区和播种期均错开疫情严重区域及时段,备耕春耕进展有序,总体影响不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主要农区气候条件总体有利,春耕春播进展顺利,冬小麦整体长势好于上年和常年。3月底,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播种面积比重达到87.2%,比上年同期增加3.5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

主要受畜牧业和鲜活农产品销售影响


对于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的原因,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表示,主要由于畜牧业的拖累,受前期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一季度猪肉产量同比下降了29.1%。由于近期疫情影响,猪牛羊禽出栏受到一定影响,一季度畜牧业总产值下降了10.6%,而且一季度畜牧业在整个第一产业中占比约45%,所以拉低了第一产业增加值速度。


来自农民日报社三农发展研究中心的杨久栋、郭芸芸分析认为疫情对畜禽和水产养殖造成短期较大冲击。疫情防控初期,各地交通管制和封村断路,致使养殖业饲料供应受阻、交易市场关闭,大量畜禽无饲料可用和被迫压栏,部分养殖户损失巨大甚至濒临破产。水产养殖分工高度专业化,上下游产业关联度高,因隔离管制和复工延迟对全产业链造成休克式损伤,并且湖北省是我国最大淡水养殖省份,大量水产品瞬间压塘,不仅给养殖户带来直接经济损失,还造成当季种苗供给失衡和供应断档。


除畜牧业受影响较大之外,孔祥智表示,一季度除了畜牧业拖累的影响,2、3月份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销售也受到疫情影响,不过随着运输的畅通和线上渠道的开辟,已逐步得到解决。 

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也调查了解到,疫情发生正值春节鲜活农产品消费旺季,受物流受阻、消费不振、供应链断裂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出现农产品大量积压、销售渠道不稳、价格跌破成本线的情况。分析认为,虽然随着物流恢复以及部分地方、部分品种积极开动电商“带货”,但总体上已经形成了区域性、阶段性滞销,种植农户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前期损失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再生产、再投入的积极性,对整个产业带来的损失仍待评估。


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专家、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张为付等认为,这次疫情使得乡村休闲旅游业被抑制,乡村休闲旅游业中受到疫情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当季水果休闲采摘业,其他分支产业受到的影响只是短期游客群体的减少,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影响会逐渐平息。


疫情对农业企业经营带来沉重压力

全球粮食贸易不确定性推高我国粮食调控难度


杨久栋等分析认为,疫情给我国农业除了带来上述种植业、畜牧业以及农产品销售短期影响外,还将带来一系列长期影响。


一是农业企业经营困难逐步波及全产业链。疫情对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带来短期沉重压力,特别是对规模经营主体冲击大于小农户,对民营企业冲击大于国有企业,对疫情重度地区企业冲击大于疫情较轻地区企业,对生产季节性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冲击大于其他行业企业。一方面,因开工复工延期、农民工错峰返岗,农企生产恢复缓慢,影响其资金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另一方面,上游原材料供应紧张、下游产品流通不畅,导致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产业链条出现梗阻。国家和各地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渡困的政策措施,但体量小、数量大的农业企业,纳入重点保障企业名单目录的有限。短期内农业企业自身难以完全恢复生产经营常态,还对相关产业带来连锁式冲击,甚至对就业和经济发展全局带来传导效应。


二是全球粮食生产与贸易的不确定性推高了我国粮食市场调控难度。据海关统计,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5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6.4%。其中,出口3.33万亿元,下降11.4%;进口3.24万亿元,下降0.7%。一方面,随着国外疫情持续蔓延,很多国家相继实行交通封锁及限制民生物资出口的政策,农产品大宗贸易首当其冲。目前,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小麦出口大国,印度、越南等大米出口大国,纷纷明确暂停谷物出口。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主产国港口转运困难,大豆出口受阻。另一方面,当前全球粮食产量和库存不容乐观。2019年以来,全球极端气候增多,世界各地灾害频繁,一些地方出现区域性、结构性短缺迹象,再与此次疫情交织叠加,今年夏季粮食生产难度加大。这些情况,导致全球粮食不安全因素愈发凸显。如世界主要产粮国加快限制或禁止粮食出口步伐,与各地恐慌性囤粮叠加,可能会引发全球粮食动荡。尽管我国“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是受制于全球粮食供应链脆弱的紧平衡状态,依靠贸易调剂余缺、解决结构短缺的空间非常有限,客观上推高了我国粮食市场调控难度。


多措并举 重农稳粮


面对当前形势,业界普遍认为应多措并举、重农稳粮。


农民日报社三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指出,一是尽快出台扶持农业生产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措施。当前,稳住农业,对经济社会全局至关重要。近期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对稳定农业生产和恢复农村生活秩序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提前公布稻谷最低收购价,籼稻较去年每斤提高1分钱,粳稻价格持平,释放了国家重农稳粮的信号,但涨幅仍未达到市场预期。因此,既要看到这些单一的、临时的政策短期效果,也要正视后疫情防控时期对农业的潜在影响和持续压力,建议统筹运用财政、货币、价格、收储、流通、贸易、基建等政策工具,制定专项扶持农业生产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措施。


二是全面保障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供给稳定。农业是受上下游产业影响敏感度较高的行业。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对农业投入品及时、稳供、保量提出了高要求。在疫情防控进入新常态下,应加强重要农业投入品生产和市场运行调度,为春耕春管和全年农业生产做好农资供应准备。要紧盯重点品种、重点季节、重点区域,确保种子、农药、化肥、农膜、饲料等重要农资产得出、运得到、用得上。特殊之年,应加大重要农资原材料和产品应急储备力度,保障钾肥、磷肥等对外依存度高的矿石原料进口渠道畅通,实行重要农资分区分级储备并保持一定比例。


三是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能恢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从事规模养殖、农产品加工或乡村旅游业,这些领域受疫情冲击严重。一定程度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优势成为规模风险,规模效益成为规模损失。建议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精准发力助其解决生存之忧、尽快恢复产能。实施疫情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专项支持,防范资金链断裂导致大量破产倒闭,防止诱发系统性风险。及时启动农业保险赔付,弥补因疫情造成的相关损失,帮助其恢复再生产。此外,要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基建”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其风险应对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四是加强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与市场调控。疫情从公共卫生危机开始,逐渐向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及国际贸易危机蔓延。粮食作为最基本的生活物资,提高粮食贸易壁垒不仅可能成为短期应急选项,很有可能发展为长期的大趋势。要密切关注全球粮食市场走势,特别是跟踪监测世界主要产粮国和出口大国的政策变化,动态调整我国粮食进出口策略。非常时期要优先保障国内粮食供给,牢牢守住口粮安全底线。还要加大我对外依存度高的重要农产品贸易监测和预警,推演不同情势下我国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与变化,及早制定应对预案。


对于拖累一季度农业的畜牧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非洲猪瘟疫情今年的影响明显小于去年,通过若干促进生猪生产的政策,当前生猪生产能力加快恢复,今年生猪产能将较2019年有较大恢复,“预计2020年生猪产能可达4500万吨至4800万吨。”数据显示,一季度末,生猪存栏比上年四季度末增长3.5%,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增长9.8%,实现连续两个季度环比增长。


孔祥智表示,由于生猪生产恢复需要周期,预计畜牧业对农业的拖累还将持续几个月,但种植业将持续上涨,加上双季稻的广泛种植,今年粮食大幅增收是大概率事件,预计农业生产将在后续几个季度实现更加平稳快速的恢复发展。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