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肥助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2020-05-06 16:46:55
来源:原创
钾是作物生长三大必需营养元素之一,也被称为品质元素和抗逆元素,参与植物体内很多重要的生理过程,对于保障植物体正常生长、提高抗逆性和改善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农业生产中重施氮、磷肥而轻视钾肥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土壤养分失去平衡,严重影响作物产量潜力的发挥和品质的改善。
长期以来,我国钾肥资源短缺,一半左右依靠进口,合理施用钾肥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钾肥是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保障
钾在作物体内参与60多种酶的活化,能够促进光合作用、提高CO2同化率,并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和蛋白质合成。
缺钾时,叶绿体结构片层疏松,抑制光合作用和产物向库(籽粒)中运输。同时,钾通过对相关酶的活化,从多方面影响氮素代谢。当供钾不足时,作物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可溶性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组织中原有的蛋白质分解,局部组织出现大量异常的含氮化合物,如腐胺等,进而对作物造成生理毒害,从而影响作物干物质和产量的形成。
除了保障作物产量外,钾对作物品质的改善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表现在提高果实的营养成分,改善产品的大小、外形、色泽、风味及耐贮性,如使水果的色泽更加鲜艳,汁液含糖量和酸度保持在适度范围及比例。因此,钾被公认为“品质元素”。
钾肥是提高作物抗逆性的忠诚卫士
钾具有多方面的抗逆功能,增强作物抗旱、抗高温、抗寒、抗病、抗盐和抗倒伏等能力,从而提高作物抵抗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对作物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钾参与细胞的渗透调节和气孔开闭,提高温度、水分和盐分胁迫等情况下的调节能力。缺钾时,细胞吸水能力变差,植株和叶片容易萎蔫。钾调节作物体内糖类和酚类代谢,增加细胞壁木质化程度,增大厚角组织的强度,使韧皮部变粗,茎秆坚韧,能够阻止或减少病原菌和昆虫的入侵,增强作物抗病和抗倒伏能力。
钾肥科技合作推动农业健康绿色发展
为提高科学施肥水平,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在农业部、商务部和中国农科院的组织协调下,自1982年以来,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PNI)、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与中化农业进行了长期且卓有成效的合作,涉及土壤测试、平衡施肥、最高产量研究和最大经济效益产量研究、土壤养分精准管理、最佳养分管理、4R养分管理以及Nutrient
Expert养分专家系统开发等项目,在施肥理论和技术研究、新技术引进、学术交流、宣传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平衡施肥在中国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得到了政府部门和同行专家的认可。
尤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伴随我国氮、磷肥的大量普遍应用,从南到北土壤钾素不足成了制约粮食产量的最重要因素。通过上述合作项目的实施,形成了“北方土壤供钾能力及钾肥高效施用技术”等科技成果,获得了1999年农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和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钾肥的平衡施用对于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改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自1982年以来,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和IPNI牵头、中化农业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45个农业科研与教学单位开展了涉及40多种作物共计6000多个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平衡施用钾肥平均增产18%,平均增收553元/亩。
中化农业钾肥业务负责人冯明伟同志有力地推动了合作项目的持续开展,研究结果通过田间示范、观摩考察、技术培训、出版物、多媒体、电视节目、广播和报纸等形式向当地农民和技术人员进行推广,在推动科学施肥、保持土壤和作物养分平衡、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通过钾肥平衡施用,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减少了养分流失,对于保持农业绿色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农田氮、磷肥过量施用较为普遍,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和作物仍存在钾肥施用不足的现状。
面对我国城乡居民对农产品需求已由数量需求向质量需求的转变,钾肥平衡施用对于保障优质农产品供应依然至关重要。
我国钾肥资源有限,中化农业作为国家钾肥进口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在保障钾肥供应、满足农业需求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土地、作物和农民,中化农业坚持与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在钾肥科技方面开展持续密切的合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品质提升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努力。(作者 何萍,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研究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化学肥料专业委员会主任)
相关资讯